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记济源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发祥

发布时间:2005-07-20 10:56:35



    李发祥同志现任济源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分管立案、审监、信访、纪检监察工作。两年多来,他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带领信访部门的同志,在信访工作战线孜孜不倦,一腔热血,倾情为民,抒写了一曲曲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动人篇章,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法院的高度评价,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人民群众称他是“好心人”、“好干部”,同志们都称赞他是一头俯首耕耘的孺子牛。

    一、与时俱进求真知,不懈追求新境界

    李发祥同志原任济源市政协秘书长,2003年初,济源中院成立,48岁的他调任济源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法院审判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专业性很强,有的同志担心,发祥同志年近半百,半路“出家”搞法律,他能行吗?向来在工作中有股子韧劲的李发祥同志,没有让同志们的担心变成现实。他给自己制定了自学计划,无论工作再忙,坚持每天自学两个小时。每逢星期天,他也很少休息,而是来到单位,静下心来系统学习。立案工作涉及业务面最广,他在自己取得法律本科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学习立案工作实务,学习审判监督工作实务,还结合实际深入学习了刑法、民法、合同法、国家赔偿法及有关的司法解释。两年下来,五本摞起来足有半尺厚的业务书,硬是被他熟读了一遍。光是学习笔记他就记了厚厚的3大本。李发祥慢慢由“外行”变成“内行”,安排工作有条不紊,研究案件见解独到。他分管部门的同志都知道,李发祥同志在业务上最谦虚,从不搞不懂装懂,工作中遇到问题,他总是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带着问题学,碰到问题问是他业务水平迅速提高的奥秘。

    李发祥同志常说,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仅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小步。要想获得真知,还必须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总结工作得失,不断创造人生的新境界。从政协秘书长到法院纪检组组长,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信访工作,他干得津津有味,经过两年的摸索,他总结了“信访工作五法”,即析理释明法,引导换位法,真情感化法,追根求源法和综合协调法,受到信访工作同行的肯定。多年从事信访工作的同志现在称他是“信访专家”。

    二、忠于职守保稳定,“三千”精神解难题

    法院信访接待的都是涉法上访案件,这些案件往往历经时间长,当事人情绪激烈,解决难度较大。分管信访接待工作后,李发祥同志首先沉下心来,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探索信访工作的真谛。他经常给从事信访接待的同志讲:大多数信访案件的背后,都牵动一个人或一家人甚至一群人的切身利益,不是利益受到侵害或个人受了冤屈,群众是不会三趟五趟来上访的。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济源、平安济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群众的笑脸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信访干部,我们有责任为来访群众把问题解决了、解决好,让群众来时的愁眉苦脸变成喜眉笑脸,这是我们信访工作的最大价值所在。都说信访工作难,只要我们有责任心,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2005年5月,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收到一封叫王春英的群众来信。王春英是一位离异中年妇女,靠开三轮车载客维持生计、抚养孩子。在信中她讲述了自己被人诬陷、骚扰的悲惨遭遇,为此“上访百余次,无人敢管,均无结果”。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曾产生轻生念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济源中院受到了李发祥同志的接待。李发祥同志不仅耐心听取了她的上访请求,给她指出了通过诉讼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渠道,并当即批转有关部门快立案、快审理。鉴于王春英家庭困难,李发祥同志特意交待有关部门让王春英缓交诉讼费。王春英官司打赢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给周书记写来了这封信,称李发祥同志“很关心百姓”,是一位“好心人”、“好干部”!周书记在这封群众来信上当即作出批示:“这是难得的上访人对我们政法干部的表扬信。要解决涉法涉诉问题,广大政法干部要向李发祥同志那样真心实意为当事人解决问题。请大力表扬发祥同志。”

    在信访工作中,李发祥同志有一个全新的工作理念:信访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变上访为“下访”,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家门口、解决在田间地头。他经常带头深入办案第一线,亲自到上访人家中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掌握案件情况和上访人的思想动态,积极组织疑难案件的处理、协调工作。面对上访人的刁难、漠视甚至是谩骂,李发祥同志发扬“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三千”精神,不气馁,不退缩,迎难而上,逐步消除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化解矛盾,从而稳定了一批上访老户,使一批影响较大的疑难案件得到解决。

    2004年5月,全市开展信访攻坚战,李发祥同志作为济源中院分管领导,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一方面组织立案等部门的同志对信访案件逐案复查,逐案研究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他抓住9起上访难缠案,亲自带领两级法院信访人员深入山区和农村到上访人家中,逐案、逐人走访。这9起涉法案件的9名当事人分居在9个乡镇办事处,有的住在偏远山区,山路崎岖,路途遥远,交通非常不便,有时一天奔波百余里。年轻同志表示代他去了解情况,他连连摇头。他象上足了劲的发条,午间不休息,双休日不休息,顶高温、战酷暑,风里来、雨里去,不顾山高路远,不顾坡陡路滑,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走访上访人,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6月7日一天,李发祥同志顶风冒雨,创下了一天跑遍5个乡镇,回访7个当事人的记录。对一些无理上访的当事人,李发祥同志不是简单地说服、压服,而是上门拜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温暖他们的心,杜绝上访的根源。在处理王小荣上访案件时,李发祥和两级法院的同志一起冒着雨,跑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问寒问暖,稳定了王小荣的情绪。在一次回访的过程中,当了解到王小荣小儿子因其家庭困难而辍学后,李发祥同志协调有关部门同承留镇政府联系,经多次协商,镇政府表示一定妥善解决王小荣儿子的就学和学费问题,同时,对王小荣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也给予了相应照顾。这一做法使王小荣深受感动,她连连表示服从法院的处理结果,不再继续上访。北海办事处的老上访户刘景清,过去经常上访到北京。李发祥同志接手他的案子后,与同志们一道,数十趟往他家中、他孩子家中、孩子所在单位跑,了解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光是解决方案拿了6套。此举也感动了刘景清,自此再也没往北京去过。在李发祥和两级法院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下,26起上级督办的信访案件按要求的结案标准,在11月底全部结案。在全市的信访攻坚战工作总结表彰会上,市委政法委书记对李发祥同志发扬“三千”精神化解信访难题予以高度赞扬,并号召全体政法干警向他学习,济源中院因此被评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被评为2004年度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今年,济源中院又被市信访联办、人事局、信访局授予“济源市干部下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三、牢记宗旨为人民,捧出一腔赤子情

   “我们常说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有了难处,我们怎能心安?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李发祥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眼中看不得群众受一点难为,来访群众的事他把当成自己家的事情一样看待,时时刻刻记在心、抓在手,一天不解决他一天心不安。分管信访两年多来,李发祥同志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在办公室,他的门总是敞开着,随时接受群众来访。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接待群众来访态度要热心,倾听要耐心,记录要专心,看信要细心,解释要真心,答复要诚心。只要群众来到他的办公室,他总是倒水让座听其倾诉,仔细阅读材料,认真做好记录,从不搞未弄清情况就草率转办。一次,承留镇一老汉拿着判决书气哼哼来找李发祥,认为法院判的不公。李发祥同志接过判决书,边问边看,一份8页的判决书,他一连看了三遍。这位老人激动地拉着李发祥同志的手久久不撒开,说“我今天是遇着清官了!我的判决书你能连住看三遍,我真想不到!上访这么长时间,你是我碰到的第一个好官!今天不管你说啥,李书记,我听你的!”李发祥同志就是这样,用自己朴素的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对群众高度负责、满腔热情的高尚情怀。凡是他接待的上访案件,他都一抓到底。对反映有理有据的上访户,排除干扰为他们解决问题,自己能办的立即去办,自己办不了的也要竭尽全力协调有关部门处理,决不推托、敷衍当事人。

    2004年初春的一天,家住五三一四分部的一位老大娘李某走进了济源中院,来到李发祥的办公室后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李发祥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耐心询问。原来李某的儿子在兴华机械厂上班期间,不幸因公死亡,起诉到法院申请工伤赔偿,一审法院已判决胜诉,可案件上诉到省高院后,又改判其败诉。她不服省高院终审判决开始不断申诉,要求对该案件进行再审,为此,老人上访9年仍无结果,这次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济源中院。搞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李发祥陷入了沉思:这起案件审理时,济源中院尚未成立,二审案件都由省高院来审理,对省高院不服的案件,按规定应到省高院申请再审,此案不属中院管辖范围。看到老人颤巍巍的身躯,他没有简单地一推了之:“老人家,这个案件你不用再跑了,下面由我来替你跑!”老人带着半信半疑的目光离开了法院。之后,李发祥与立案庭的同志多次与有关部门联系,与兴华机械厂进行协商,并前往省高院汇报有关情况。此案引起了省高院有关部门的重视,依法裁定此案进入再审。老人接到再审通知,深受感动,逢人便说:“都说上访难,可我算遇着好人啦!我的案子是中级法院的李书记帮我跑的!”

    信访接待情系两端,一边是百姓的期盼,一边是法院的公信。在济源中院,传颂着多起李发祥同志真诚帮民解难,深情打动民心的佳话。2004年4月底,济源市上访老户常怀林因劳动争议纠纷一案走进法院,要求解决职业病所造成的伤害,他还扬言:“中院如果不解决,我就搬着铺盖,睡在你们中院,要是不行我就上北京,直到问题解决为止”。李发祥接待后首先安抚了他的情绪,通过仔细询问得知:常怀林于1973年4月在原济源县磺矿参加工作,1982年10月原济源县人民政府关停原济源县磺矿,常怀林系计划内合同工,被分流到原济源县太行煤矿工作。报到后没过几天,常怀林回家途中遭歹徒抢劫受伤,住院治疗时发现其患有三期矽肺病。为此,常怀林花去医疗费等各种费用76000余元。因其未到太行煤矿上班,太行煤矿于1983年元月将其除名。常怀林为安置问题及职业病有关治疗费不能解决,常年上访,并在法院打了一、二审官司。现在,他不服法院终审判决,开始了新一轮上访。了解到上述情况后,李发祥当即指派立案庭的法官对此案进行复查,立案庭复查后,立即裁定对该案进行再审。谁来主办此案,有的同志有畏难情绪:常怀林是老上访户,弄不好会把自己搭进去。常怀林的不幸遭遇引起了李发祥的深深同情,他组织相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开会,他深情地说:“一个普通群众为了讨回自己的治病费用,拖着病残的身体,上访二十多年无结果,难道还要让他在我们手中继续跑下去吗?假如他是我们的父母兄弟,我们该咋办?”李发祥同志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承办法官。他说:“同志们不要怕,我给你们当后盾,咱们一起来跑这个事儿!”从那天起,李发祥和合议庭的法官们进行了一次既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社会安定的一场攻坚战。他一方面稳定申诉人常怀林的情绪,让他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法院是公正的,不要做出过激举动;另一方面不厌其烦,多次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做协调工作。60天过去了,终于使这起上访达二十余年的劳动争议案件,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得到了履行,一起眼看就要发生的越级上访、闹访事件就这样被圆满解决了。案件结束后,常怀林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给中级法院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公正廉明,司法为民”。

    四、痴心不改抓信访,无私奉献传佳话

    在济源中院,从领导班子成员到普通法官,大家都知道李发祥同志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做工作太细,抓工作太细。凡是信访案件到了他的手中,他都要把来龙去脉了解得一清二楚,提出解决的办法,他总是三天两头催问落实结果。有时同志们也劝他,有些信访上的事情别抓得太细了,你是分管领导抓抓宏观指导就行了,没必要事必躬亲。李发祥却说,信访上的事情不同于别的工作,有的是当事人情绪激烈,有的是案情复杂,如果不下功夫弄清情况,上无法向组织和领导交待,下无法向群众交待,解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李发祥同志常说,群众找我们,是信任我们。既然组织上让我分管这项工作,我就不能让这项工作给组织和领导添麻烦。两年多来,他就是凭着这种执著的信念,不知疲倦,亲自接待来访群众千余人次,为当事人解决信访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同志们都知道,李书记八小时上班时间有一多半是在接待当事人,他的许多工作是在八小时以外完成的。两年来,李发祥同志亲自接待的当事人达2000多人次,最多的一天他接待了15名当事人。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他患上了胃病、高血压,家人劝他,信访工作太麻烦了,给领导说说调换工作。他却坦然一笑:“干工作还能累死人?再麻烦总得有人干,领导让咱干这项工作是对我的信任,能为群众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心里踏实!”

    2003年11月,梨林镇供销社职工李英桃因租赁镇供销社的门面房与镇供销社发生纠纷,一纸诉状将镇供销社告上了法院,法院经审理后,依法对该案进行调解,并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在该案进入执行程序时,李英桃又对调解协议反悔,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后来李英桃便多次到市信访局、市妇联等部门上访,正在治病休息的的李发祥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接待了李英桃,当场表示一定把她的问题解决好。之后,李发祥同志多次到镇政府、镇供销社、市妇联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又把供销社的领导请到中院,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到李英桃家中讲解国家政策法规及有关法律规定,苦口婆心,耐心做好化解矛盾工作,引导李英桃进行正常申诉。经过不厌其烦的耐心讲解、说服教育,终于消除了李英桃的错误观念,她心服口服,表示对法院的判决服判息诉,愿意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她给李发祥同志立下保证:“以后坚决不再上访了”。此案平息了,李发祥同志却累倒在病床上。

    两年来,不时有人向李发祥同志请教信访工作经验,他总是淡然一笑:“信访工作没有奇招、怪招,靠的是诚心、热心、耐心、公心、恒心,只要司法为民真情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五、心底无私天地宽,两袖清风不染尘

    李发祥同志时常提醒自己:“一个法官只要收取了当事人的一分钱,那就是一个贪官。咱是抓纪检的,首先就必须看好自己的门,决不能让别有用心之人趁虚而入。要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李发祥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两年多来,他始终恪守“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处世原则,妻儿老小默默相守,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他严格执行中纪委“四条禁令”、最高法院“八个不准”,他先后拒吃请上百次,拒收礼金数千元。他反而因为接待困难无助的当事人,出钱给他们买食品、买车票、垫支医疗费达2000多元。在李发祥同志的带领下,济源中院干警形成了廉洁自律的好风气。

    梨林镇安村李某按照居民组公布的土地承包方案,参加竟标成功并交纳了承包金,居民组又擅自将该块土地转由他人承包,李某因此与居民组发生纠纷。起诉到法院后,李某一审败诉。李某不服,上诉到中院,并找到李发祥同志反映情况。李发祥同志认真听取了李某的上诉理由,当即责成承办人要认真审查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严格依法公正判决。当天晚上,李某找到要李发祥同志家中送礼,表示:“我的案件确实冤,谢谢李书记对我的案子的关心!”李发祥同志严肃地批评了他的做法:“这些礼品请你拿回去,请你相信法院会公正处理的!”李某只好把礼品带回。两个月后,中院依法认定李某与居民组承包合同成立,判居民组向李某支付违约金。李某胜诉后,再次带着礼品来到李发祥同志家中,说:“李书记,我的案子让你费心了,过去案件没审完你可能有顾虑不收我的东西,现在案件办完了,我心里确实过意不去,这点意思你一定收下。”李发祥同志再次婉言谢绝:“你想错了,任何情况下我也不会收你的东西。你胜诉只说明你有理,应该胜诉,不是我们哪个人谁想让你胜诉你就能胜诉的。”后来,李某逢人就说:“中院的李书记,真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官、清官!”

    李发祥同志就是这样,有人说他真像官,碰到群众受委屈,拍案而起申张正义敢负责;有人说他不像官,无论谁找上门,他都来者不拒,是一名普通的接访员;有人说他像一把伞,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为他们遮风挡雨办实事;有人说他像一头牛,只讲奉献不图名利。不管别人怎么说,李发祥同志从没有停止自己坚实的脚步,他一如既往,秉承“平平凡凡做人,公公正正办事”的人生追求,在信访工作战线无怨无悔,不懈奋进。



关闭窗口

地址:河南省济源市黄河大道中段96号   邮编:459000   联系电话:0391-5566088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