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一贯工作作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济源中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司法依靠群众,司法服务群众为目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扎实开展工作,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干警服务群众的态度问题,立行立改,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亲热”、“六承诺”,转变工作作风。围绕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让人民群众在司法中办事更加便利,得到更多实惠,济源中院立案庭率先向全院干警发出了对群众接待亲热、说话亲热、办事亲热、迎送亲热的“四亲热”倡议,以严谨文明的作风,为群众提供方便、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同时为提升全院干警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将司法为民、便民、利民举措落实到法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济源中院向社会作出了立案信访及司法救助承诺、审判承诺、便民、利民承诺、司法公开承诺、执行承诺、廉洁承诺等“六承诺”,承诺群众到法院立案,做到当天事当天办,能一次办结的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所有立案事项决不让群众跑三趟;加大巡回审判力度,深入田间地头办案,方便群众诉讼;关注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更多的司法救助,减轻诉累,维护好、保障好、实现好群众的合法权益,要让干警扑下身、沉下心为群众服务,提高办案效率,让群众到法院办事“少受累”、“一身轻”。
“十提醒”,注重细节,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细节决定成败。济源中院把群众的小事当作法院的大事,从细节着手,规范干警言行,从立案接待、信访接待、立案材料流转、法官会见当事人、庭审行为、裁判文书制作、判前释法判后答疑、调解、执行、纪律作风等十个细节,提出法官要让当事人找得到、见得到,会见当事人要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句问候暖心,一杯开水相待“四个一”;要用当事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和当事人交流,做到有热心、耐心、细心、诚心“四个心”;不随意打断当事人说话,让当事人把想说的愿说的话说完,耐心倾听当事人表达心声;用群众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制作裁判文书,给予当事人更多的尊重,以实际行动消除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疑惑和顾虑,让当事人实实在在感受到法院司法的温暖,以真心换取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信任,让当事人认可法院工作,认可法官裁判。
“精、细、实”,规范办案,提高审判质效。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济源中院强化审判管理工作,一是坚持审判管理“精、细、实”,促进审判质效提升,求“精”,就是精准定位审判管理职能,构建业务、队伍、政务三项管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审判管理”模式;求“细”,就是细化融合诉讼、执行、信访的流程管理体系,强化案件审理中的节点控制;求“实”,就是狠抓案件信息的实时录入,确保基础数据翔实丰富。二是积极开展长期未结诉讼案件督办及评查,排查长期上访、发还改判、新闻媒体曝光等7类案件9件,其中6件无问题,对存在问题的3件案件进行了全院通报。三是认真落实办案全程留痕制度,制定了《关于在审判工作中防止相关人员干扰办案的若干规定》,给法官办案营造良好环境,最大限度的消除案外干扰,为群众用好权,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四是组织干警学习《人民法院非刑事司法赔偿司法审查白皮书》,加强对干警的教育学习,促进法院业务部门依法审慎开展工作。
司法活动全公开,赢得群众认可。济源中院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得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可,增进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微博、微信、微视,公开法院各项工作,拓宽公开渠道。严格落实省法院庭审“三同步两公开”;简化旁听手续,公民持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即可旁听公开审理案件;开展网络接访、处访,在网上回复投诉、公开建议;加大了执行公开力度,实施网络司法拍卖,通过全程网络公开,将执行情况及时告知当事人,让当事人不来法院就能了解案件执行情况。
减少各个环节,维护审判机关形象。济源中院坚持高效科学管理模式,对行政管理方面的漏洞,立行立改。针对部分律师提出的进出法院手续过多、放行过缓的问题,立行立改,组织门岗工作人员开会明确,今后凡遇律师来访,出示律师证即放行;组织全体驾驶人员签订了《驾驶人员保证书》,确保自觉遵守交通法则,安全行车,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减少院里不必要的支出。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制订完善行政管理相关制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执法执勤车辆管理规定》、《公务卡报销结算管理规定》、《公文处理实施细则》、《差旅费报销暂行规定》等,进一步规范了法院管理。
与此同时,济源中院大力锻炼年轻干警,提升司法能力。为切实增强年轻干警的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派出年轻干警到立案信访窗口进行锻炼,让年轻干警深入群众,访民情、听民生、达民意,让年轻干警在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中,知所向、知所守、知所为,提高应对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