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军,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济源市克井镇小庄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1978年参军做工程兵,曾在部队任副班长,1986年转业到原济源县法院,分配至基层法庭工作,历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审委会委员,2003年2月,济源中院成立,从济源市法院挑选精兵强将,他作为“强将”,被选调至济源中院任审委会委员、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8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吕振军男子汉的铮铮铁骨,锻就了他勇挑重担,刚直不阿的优良品格;农家的出身孕育了吕振军为民爱民的秉性,滋养了他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情怀;18年的法官生涯,他铁面无私,堂堂正正,为自己赢得了“天地之间一杆秤”的美誉。
倾情为民,一片丹心系百姓
审理民事案件,最重要的环节是体察民情。吕振军从部队转业后,长期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搞民事必须重民情,民情大于天”,他总是把一腔为民情贯穿于审判的全过程。
2001年冬,有70余名民工状告克井镇某煤矿无故拖欠工资,眼看要过春节了,但该煤矿却迟迟没有履行法院的判决。拿不到钱的民工们情绪非常激动,工人们咋回家过年呢?不能让民工的血汗钱变成“法律白条”!司法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在时任克井法庭庭长的吕振军心中激荡澎湃着,他立即请示院领导,果断采取强制执行中的搜查措施。经过执行人员在矿主家里认真细致的搜查,终于查出了几万元现金。紧接着是计算每个人的工资,按比例将执行到的钱发放到每位民工的手中。当时已经是祭灶刚过、春节将至,天下着大雪,民工们手里攥着“久违”的工钱,激动地流下热泪。一位姓李的老民工紧紧握住吕振军的手说:“吕庭长啊!我原以为这钱是没指望了。真是多亏了你们法院的同志,你们是俺们头上的青天啊!”
在克井法庭任职时,吕振军曾受理了一起赡养案。克井镇乔庄村一位姓李的老人状告儿子、儿媳不履行赡养义务,该案经过审理在法院得到了公正的判决。看着年迈的老人行动不便,吕振军每到麦收时节都会主动到老人的儿子家里收取粮食、现金,再亲自送到老人手中,他在克井工作八年,为老人送粮送了八年。老人一直把他当作自己最亲近的人,逢人便讲:“我养个儿子还不如人家吕庭长啊!吕庭长比我的儿子强一百倍!”每一次吕振军到老人家里去,老人都忙着给他炖鸡蛋,要知道“炖鸡蛋”在当地农村来说可是招待贵宾的“美味佳肴”啊!
吕振军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涉及百姓生活的案例还很多很多,他始终抱着对普通百姓的一颗“赤子之心”、一片“赤子之情”,公正断案,公平断案,赢得了老百姓对他深深的爱戴。
秉公执法,作风过硬办铁案
在长期的办案实践中,吕振军认识到,作为一名法官,要想公正无私,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作风。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他不光以身作则,带头苦钻法律知识和办案技巧,慎重对待每一起案件,还要求本庭的法官们认真学习业务,提高自身素质,练就过硬作风。吕振军总是用谨慎的态度来对待每一起案件,用负责的精神来处理每一起案件,以圆满的效果来衡量自己所办的每一起案件。为了这“圆满”二字,他追求公正、追求效率、追求质量,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周围的同志们有的说他办的案件就是铁案,有的说他办的许多案都是经典,有的说他办的案件就是精品----
去年,克井镇勋章村发生了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原告告被告宅基地的地势高,影响其通风采光。一审法院判原告胜诉,认为被告侵犯了原告的权益,限期被告拆除房屋。一审判决结果后,被告不服上诉到济源中院。济源中院受理案件后,吕振军亲自带人到现场勘验,到相关单位、部门查找有关资料。结果发现原告起诉被告侵权的宅基地是村里私下给调整的,而本案中原告所提交的证据——土地使用证所载明的宗地非诉争之地,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经合议庭评议,终审判决撤销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这起案件的重大改判,在济源两级法院产生了强烈震动,法官们都说还是吕庭长办案严谨、作风扎实,切实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纠正、预防了一起错案的继续蔓延。
下冶乡的一个村里有两户人家,因地势悬殊较大,中间有个3米高的堰头。因为下大雨,这个堰头被冲倒了,影响到地势低的一家生活起居。这个倒了的堰头的地方究竟属于哪家?究竟该哪家修复?两家为此事还打过好几次架,乡里也派城建部门去搞测量,但也没有得到圆满解决。此案起诉到法院后,吕振军等人再一次到现场拿起了尺子开始重新丈量,发现这两家的宅基地都没有完整、规范的界石,也就是说历史就没有划清界线。吕振军认为,两家世代相处,如果因为这个官司结下死仇,不利于社会稳定。于是,他拿定主意“冤家宜解不宜结,争取调解结案”。他东家出来到西家,西家出来到东家,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深入地、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以自己的真心打动了双方,两家终于在公平的前提下划定界线,划清责任,从此“干戈”化为“玉帛”。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树形象
“法院办案一手托两家,法官就得像那法徽上的天平,公平公正,你要是得了原告的好处照顾原告,被告就会吃亏;或者得了被告的好处照顾被告,原告也不会愿意。天平不管朝哪方面倾斜,都会失衡,人民就会不满意。”吕振军就是用这朴素的语言要求着自己,以一身正气塑造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克井镇大社村的罗某起诉王某用他的煤矿变压器迟迟不付钱,还算了不少利息。当时罗某对吕振军说,只要能把本金要回就行了。那年的腊月二十九,王某和吕振军的一个好朋友上门拜访,送上了1万块钱的红包,让他调解时给予照顾,只付本金,利息免掉。吕振军心想既然双方的意见“不谋而合”,这事就好办了。他当场答应协调处理,但却没有接那1万块钱的红包,第二天这起案件就圆满结案。事后,被告再次登门酬谢,被吕振军严词拒绝,他对被告说:“我第一次接你一万,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法院讲究的是司法公正,我决不会做权钱交易的。”后来,一位朋友对吕振军说:“克井是济源市第一经济大镇,暴发户那么多,你在那里当庭长恁几年啥也捞不住,就不后悔?”吕振军却毫无悔意,说:“我这样做事做人,晚上睡得踏实、稳当!”时间长了,社会上都知道老吕家的门难进、礼难送。有些人为了打通老吕的“关节”,就想法设法、变着花样给他送礼。今年6月下旬,一位案件的当事人以中院成立时间不长、办案经费紧张为由,就给吕振军送了1万块钱的汽油票,想让他在办案时帮忙说句话,可吕振军却把汽油票交到了法院的纪检上。
在金钱面前,吕振军毫不动心。在亲情面前,他也无愧法官的称号。在市法院工作的时候,经手过一个涉及到农科所的案件,由于他的姐夫在农科所上班,所里就让他为吕振军送去了5000元钱,吕振军没有收,弄得姐夫很没有面子,结果姐夫两年内就再也没有登过他家的门。前段时间,吕振军妻子的摩托车被交警查扣了,她打电话想让丈夫出面说句话,让走了算了。谁知吕振军却说:“你现在让我求人家,将来人家有案子求我怎么办?该交款交款,我不能去给你说情!”结果弄的妻子也是好几天没理他。
吕振军就是这样一位廉洁奉公,办案公道的法官。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工作18年,他时刻没有忘记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永葆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他所经手的1500余个案件没有一个引发信访。在他的身上焕发着昂扬向上、敢打必胜的战斗风采,再难断的案、再棘手的问题到他那儿都会得到圆满解决,而且方方面面都会满意。在济源中级人民法院崭新的工作环境中,吕振军作为济源法院系统的一名资深法官,他常说:“从部队到法院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从市法院到中院又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在新的转折关头,我一定自我加压,为济源中院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对得起军转干部这个光荣而特殊的称号!”他正用自己执著的精神,实践着人生的诺言。在他的感召下,济源中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的同志们刻苦钻研,公正办案,从建院至今已成功审结了358起案件。由于成绩突出,吕振军和他所领导的民事审判第一庭在2003年度,分别荣立个人三等功和集体三等功,并受到了表彰。